【缅怀院士】2003级博士研究生洪开荣来稿:匠心如海 师恩如山——回忆恩师王梦恕院士二三事
发布时间:2019-09-09 阅读次数:7122次

匠心如海  师恩如山

                   ——回忆恩师王梦恕院士二三事

(2003级博士研究生 洪开荣)


    去年9月20日,我从马来西亚参加中国-马来西亚隧道技术研讨会回来,飞机刚刚在深圳机场着陆,突然接到谭忠盛教授的电话,告知恩师王梦恕院士当天12时50分在京与世长辞。

    惊闻噩耗,如雷轰顶。尽管知道恩师在春节后已住院半年多时间,但这仍然让我难以置信,痛彻心扉!

    如今,恩师离开我们一年了,回首往事,历历在目。恩师的音容笑貌、使命担当、事业求索、谆谆教诲,宛如昨天,令人难忘。谨以此文,缅怀恩师。 


 国家最需要什么,我就干什么

    恩师给我们讲过,他投身隧道行业是一次偶然:高考时,他怀揣着对茅以升等桥梁大师的敬仰,走进唐山铁道学院(现西南交通大学),攻读桥梁专业,梦想成为一名桥梁专家。

    1959年,恩师刚刚21岁,正值风华正茂的年纪,在和其他师生前往成昆铁路隧道工地现场调研和学习时,隧道施工的落后现状令他胆战心惊:工人作业靠肩背人扛,打眼爆破后,隧道洞壁岩石犬牙交错、参差不齐,给人感觉随时就有塌下来的可能,危险重重。考察的第三天,隧道内就发生了大面积塌方事故,顷刻间,天崩地裂、血肉横飞,八名工人葬身乱石;恩师的同窗好友、一位越南留学生的腿也被砸断。

    这场事故是恩师一生中最为惨痛的记忆,也改变了他的一生,让一直倾心桥梁的他,毅然做出选择,转读隧道专业,投身隧道事业,立志在他这一代实现中国隧道建设“零死亡”的目标。

    外人看来,恩师的人生选择起于一件小事,但对他来说,却是踏上了一条崎岖坎坷却关系生命的大道,他把改变我国隧道落后现状的重任扛在肩上,并为之奋斗一生、无怨无悔。

    到后来,恩师又师从高渠清教授,成为我国第一批隧道及地下工程专业的研究生。此后50多年里,恩师一直潜心隧道技术:

    在衡广复线大瑶山隧道成为新奥法原理的实践者,将我国的隧道施工技术从落后国外几十年一举提高到国际先进水平;

    在军都山隧道、北京地铁复兴门折返线成为浅埋暗挖法的开创者,开启了我国地铁施工的暗挖时代;

    倡导修建的厦门翔安海底隧道等诸多水下工程,推动我国隧道建设进入穿江越洋时代;

    恩师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国家最需要什么,我就干什么”。即使病重、处于半昏迷状态,恩师口中念叨的仍然是他魂牵梦萦的“渤海湾通道”、“琼州海峡隧道”、“东北调工程”、“南水北调工程”等涉及国计民生的重大工程。

    对于恩师来说,推动我国隧道建设技术和装备水平的提升、降低隧道施工难度与风险是他一生的使命,从未懈怠过。


复杂问题简单化

    2002年12月,我刚任中铁隧道局广州指挥部的总工程师不久,正在组织广州地铁四号线“小谷围-新造”区间隧道的投标工作。

    这是一座下穿“新造海”(当地人对这段珠江水域的称谓)的水下隧道,隧道外径6.0米,要在水下穿越一段上部覆土不足5米的区段,其工程风险较大。多数人认为要采用泥水盾构施工,但泥水盾构造价高,且会增加相对复杂的泥水处理等工序,我认为可以采用复合盾构。

    我们请恩师帮忙论证。他给我们讲了盾构的发展史,结合地质条件讲了开敞-泥水-土压-加泥式-复合盾构的发展作用与意义,特别强调盾构是在不断改进稳定隧道掘进面的方法而发展起来的。后来他亲自写了一段近千字的论证文稿纳入标书。

    最后我们不但以复合盾构方案中标,而且确实像恩师预见的一样,安全顺利建成,至今运行状态良好。

回想起来,恩师当年的教诲,宛如昨天。他的一句话,至今让我印象深刻、记忆犹新,他说:“隧道是最为复杂的工程,而作为隧道工程师就应抓住关键问题,把复杂问题简单化”。


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恩师也将对隧道和地下工程事业的忠诚与执着,灌注在我们身上。他对学生无论是治学上,还是为人方面都要求极其严格。

    2003年,我考取了恩师的博士研究生,博士论文选题就经历了一个严格的过程。

    按照我的计划,希望结合已有一定基础的地铁工程盾构技术进行深化研究,这样做论文的工作量要小一些,时间也会快一点。

    2006年当我把这一想法给恩师汇报时,没想到被直接否定了!他说:你现在不正在承担我国首座高速铁路特长水下隧道的建设工作吗?这座隧道的几个难点应该作为你的研究课题,一是直径10米以上的盾构在软硬不均地层掘进问题,二是高水压下水下隧道施工技术,三是高速铁路长距离盾构掘进对接技术。这些问题作为你论文的研究对象多好呀,你为什么不做?

    我小心翼翼地说了一句“这样时间就会很长”,没想到他直接就要发火了:“你是想早毕业?还是想真正地做出有实际价值的学问?”

    最后我的博士论文选题就是“高速铁路水下盾构隧道结构力学特征及掘进与对接技术”。也正是因为他这样要求,最后这一工程得以顺利建成,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与詹天佑工程大奖。

    现在回想起来,这也正是恩师的一贯风格,他对隧道和地下工程施工技术的探索从未止步,也不容许我们有安于现状、自满止步,甚至偷懒的念头。

    这可能就是现今流行的“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说法吧!


情真意切的关爱

    记忆中恩师总是严格严厉的,二十多年来几乎没有当面表扬过我。但现在仔细回忆,他的关心与爱护却是情真意切、细致入微的。

    记得2004年,我和恩师在广州一次饭后漫步时,聊到一些人生问题,我清晰地记得他说:“人是要有追求的,但是追求要靠自己努力奋斗来实现,靠争、靠巧夺是得不来的。只有这样,该是你的,终究还是你的。”

    回想我走过的路,无不得益于恩师的敦敦教导和关爱鞭策。2017年我受邀做一期中央电视台《开讲啦》节目,播出时间是2017年10月22日,那时恩师大病还没恢复,身体比较虚弱,我压根儿不希望老师观看,因为那时平静安心的休养对他非常重要。

    事后看到同学群的聊天记录我才知道,老师那天早早就坐在电视机旁,全程地观看了节目。他在病重期间还不忘关注与支持学生,让我感动得无法用语言来表达。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恩师之风,山高水长。恩师离开我们一周年了,但他对隧道事业的热爱执着与不懈追求,对我们的深切关爱和无限厚望,将永远激励着我们为隧道事业继续奋斗,这也是我们对恩师最好的纪念与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