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灾减灾工程系是在原防灾减灾工程研究所与力学系(部分)的基础上成立的教学科研机构,主要承担土木工程与国防工业领域防灾减灾方向的本科研究生教学、人才培养以及科学技术研究等任务。现有教师15名,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6人,博士生导师9人。拥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教育部高等学校力学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1人,中国科协青年托举人才1人。
防灾减灾工程学科具有交叉融合,前沿性、综合性、应用性强等鲜明特色,是隶属于土木工程一级学科的二级学科。主要研究对象是地震、水灾、火灾、风灾、爆炸与振动冲击等灾害以及新型材料与结构损伤失效行为,主要研究内容是工程结构和材料在各种场景和条件下的灾害机理及演化规律、灾害风险评估理论与方法以及新型防灾减灾技术。我校防灾减灾工程学科为北京市重点学科,目前有6个特色研究方向:地震及链生灾害与城市和工程抗震防灾减灾、多灾种致灾机理与灾变防控、工程结构抗震减灾与智能减振、抑灾复合材料与性能表征、多场耦合仿真与数字孪生防灾减灾、应急管理与人员安全防护等。
防灾减灾工程系围绕交通运输、城市建设、国防工业等领域的重大安全问题,开展了大量的防灾减灾基础理论与应用技术研究。截止到2022年3月,我系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面上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科技支撑计划课题、科技部“973”课题、国防安全重大基础研究项目专题等国家级科研项目40多项,教育部、铁道部(国铁集团)、军委装备发展部、北京市科委、北京市重点基金等省部级科研项目30多项以及大量的企业委托科研项目,取得了诸多创新性研究成果。共发表科技论文550多篇(SCI、EI检索300余篇),获得发明专利授权20多项,软件著作权10多项。获得建设部、中国铁道学会、北京市等省部级科技类奖项10多项,全国力学教学优秀教师奖等教学类奖项10多项。
防灾减灾工程系为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工程力学、流体力学、弹性力学、计算固体力学、计算流体力学、气体动力学等多门基础课程,防灾减灾学、地震工程学、轨道交通桥梁工程、火灾学、传热学、冲击动力学及结构防护、建筑结构抗震、工程结构抗震学等专业课程。每年招收博士生10余名、硕士生20余名,同时还设有土木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同时,防灾减灾工程系与国内外知名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建立了密切的交流合作关系,多位教授在政府、学会、协会、行业和企业内担任重要学术职务,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和良好声誉。
防灾减灾工程系将为有志于从事防灾减灾基础理论与应用技术研究的学子提供强有力的支撑,继续在教学、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技术研究以及军民融合与社会服务方面踔厉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