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德如山 大智无形
——深切缅怀恩师王梦恕院士
2005级博士研究生 陈建勋
王梦恕先生是著名隧道及地下工程专家,也是我的博士指导老师。他于 1995 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四任全国人大代表,两任全国政协委员,被誉为“中国高铁之父”。“胸怀天下济苍生,志在穿越永攀登”是对先生光辉一生的真实写照。先生由于长年马不停蹄奔波于隧道工程施工现场和参加学术会议,积劳成疾,于 2018 年 9 月 20 日驾鹤西去。对于先生的离去,我心中的悲痛难以言表,至今不敢相信这个事实。现在每每遇到专业方面的困惑和生活中的难题,就想像以往一样求教于先生,拿起电话,才倏然醒悟,先生真得离我们而去了。面对这样一位伟大的导师和工程界泰斗,我思绪万千,与先生相处时的一幅幅画面、一幕幕场景,都那么清晰地浮现在眼前,萦绕心头,让我久久无法平静,顿然感到先生如山,不知从何说起。这些天又一次瞻读了《王梦恕传》,先生坎坷的成长道路,艰难的奋斗历程和辉煌业绩,让我的心灵又一次得到洗礼和升华。
伟大的背后是苦难
先生出生在战火纷飞的年代,童年和少年时代是在苦难中度过的。他的祖父曾追随孙中山南征北伐,父亲凭借曾学习法文的优势考录到陇海铁路任职,母亲贤惠善良。王家以“以德做人,以德立世,以德服人”为家训。在列强入侵、军阀混战、山河破碎之际,王家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为了几元钱的学费到邻居家挨门挨户地借钱,二姐因疾无钱医治而夭折......茹苦,坚定地供养先生上学读书。先生也不负众望,发愤读书,从小学到研究生,一路披荆斩棘,成绩优异,为先生从事学术研究和工程实践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更为可贵的是,苦难的生活让先生懂得了世间的冷暖人情,造就了先生坚韧不拔的毅力、仗义执言的秉性、思想独立和精神自由的个性。先生常常教导我们,要体恤社会大众的疾苦。他自己在路上遇见上访或申冤的人,总是要了解一下情况,想方设法帮助他们。我们随先生到工地现场考察时, 他对一线工人问寒问暖,询问他们的收入,关心他们的生活,遇到不及时支付农民工工资的工程项目,对业主或项目负责人总是毫不留情,提出严厉批评。先生说:“我深深地感激着生活,感激着她赐予我的苦难与幸福、挫折与成功、痛苦与迷惘。是生活铸就了我不断奋斗、不断追求的个性,是生活教会了我:要活出自己生命的精彩。”
成功的路上泪多少
先生于1965年从唐山铁道学院(现西南交通大学)研究生毕业,先后在北京地下铁道工程局、成都铁路局峨眉内燃机务段、成都铁路局科研所、“4501 工程”指挥部、铁道部隧道工程局科研所、北方交通大学(现北京交通大学)等单位,从事隧道及地下工程科研与工程实践工作。他的经历中有很多“开创”和“首次”:引进并创新了新奥法隧道施工技术,并在大瑶山铁路隧道工程中成功应用,进而形成了我国铁路隧道喷锚构筑法,突破了我国隧道建造技术瓶颈,在隧道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创立了城市地铁浅埋暗挖施工方法,改变了地铁隧道修建必须从地面“开膛破肚”的施工现状,有效地保护了建(构)筑物的安全,促进了城市地铁建设快速发展;在水下隧道建设方面,建立了隧道最小顶板厚度及水压力设计值确定方法,提出了水下隧道防排水体系以及施工关键技术,为我国首座海底隧道的修建提供了技术支撑;提出了“TBM+ 钻爆法”的隧道施工新模式,建立了配套施工技术,开发了我国第一台直径 7.3m 的压缩混凝土盾构机,促进了盾构机的国产化;针对我国地质及环境的复杂性,提出了隧道与地下工程建设理念和基本原则。先生的学术思想和科研贡献,对学科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推动我国隧道与地下工程科技发展做出了重大的历史性贡献。
先生一年 365 天有 200 多天始终坚守在施工第一线开展研究工作,远离家乡,远离亲人, 甚至冒着生命危险和工人们一起创新隧道施工作业工法,在他的心中祖国重于一切、事业高于一切! 他的成果是用汗水和心血拼搏而来的! 先生经常教导我们:隧道工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科研人员必须到施工现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坐在办公室闭门造车是不会取得高水平成果的。即使年事渐高,他还是坚持深入工地一线,到隧道掌子面爬上爬下,观察围岩和支护情况。2002 年,先生到青藏铁路风火山隧道(轨面海拔高度达 4 905 m)检查工作。按惯例所有来项目部检查工作的领导,只安排不超过5 min的时间给职工们讲话,不过大家都知道先生耿直的性格,只给他安排5 min是要挨骂的,考虑到高原缺氧,决定请他作半个小时的报告。他不顾身体安危,边吸着氧气边作报告,竟一口气讲了一个半小时,赢得了台下阵阵雷鸣般的掌声。他总是这样忘我地工作。先生说:“一个伟大的科学家,必须敢于牺牲自己的一切,才能登上科学的顶峰! 我正是沿着前辈们的足迹,站在他们宽厚而高耸的肩膀上跋涉、攀登、拼搏着。”
教书育人呕心沥血
先生一生共培养了 95名博士和博士后,他对学生的要求是:第一要有德,要有忧国忧民的责任感;第二要有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要理论联系实际,要到生产第一线解决难题,能力的训练非常重要,要学会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抓住要领,一举成功;第三要有联合作战的团队精神,要淡泊名利,只有这样才能干出一番事业。为了使学生们成为具有全球视野的专家,他通常会将自己在全国乃至一些国际会议上所了解到的重大工程技术难题和施工方案带回来,亲自讲给学生们听。他要让学生们始终站在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沿,具有广阔且精深的学术视野;他要学生们有更宽广的思路、更博大的胸怀和更高远的志向;他要让学生们了解世界重点工程的规划、施工方案和技术难题的解决途径,包括隧道及地下工程领域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新设备与新动态。先生关心和呵护每一位学生的工作和生活,对学生总是有求必应, 有问必答,不厌其烦。我从 2005年开始从事黄土隧道支护理论与技术方面的研究工作,先后完成 7 项相关课题。先生特意叮嘱我:我国是世界上黄土分布面积最大的国家,主要分布在多山的西部地区,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必然要修建大量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黄土隧道;黄土具有与岩石不同的典型工程特性,不能简单套用岩石隧道的修筑技术,你要沉下心来,做好黄土隧道的研究工作。先生几乎参加了所有 7 项课题的立项申报、中期成果检查以及成果鉴定工作。他特别重视现场试验工作:2006年 9月,先生和谭忠盛教授特意赶到陕北吴堡至子洲高速公路黄土隧道施工现场,考察我们首次开展的黄土隧道 30m打设系统锚杆和 30m不打设系统锚杆的现场对比试验,在隧道施工现场仔细询问了各种测试元件的埋设情况,详细查看了数据采集和数据处理情况,认真审查了我们的试验结果,才对我们的试验工作表示认可。就这样,在先生的指导下,我们完成的《黄土隧道支护理论与设计施工关键技术》项目成果获得了2018年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特等奖,目前我正在主持编写交通运输部行业标准《黄土公路隧道技术规范》。2014 年我申报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时,先生多次对我写的申报书内容逐字逐句进行修改,特别是我做完答辩 PPT,先生要我到广西北海去给他汇报。我感到很奇怪,向别人打听了一下,原来先生和师母在北海休假。我想先生长年在施工现场奔波,难得陪师母休息几天,不忍影响他们休假,就打电话给先生说等他回到北京后再向他汇报。先生严厉地批评了我:“工作重要还是休息重要?你明天到北海,明天下午我在住的地方等你来。”我第 2 天中午到北海,先生让师母自己出去转,他整个下午都在指导我修改 PPT,改完 PPT,我们在楼下的小饭馆简单吃了晚饭,他看着我坐上了去火车站的出租车,含笑说:“祝你成功!”现在回想起这一幕情景,我顿笔不能自已,忍不住泪流满面。先生就是这样一个伟大而平凡的人!当然我最终也顺利入选了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先生指导我完成的申报书和答辩 PPT 也成了后来许多申请者参考的样板。
行文至此,我放下纸笔,想起《史记》中的一句话:“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以表达我对先生的怀念和敬意。
2019 年 9 月 16 日于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