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27日,2022年度中国交通运输协会科学技术奖表彰大会暨中国交通运输新技术新成果推广大会在北京国测国际会议会展中心成功召开。我院11项成果荣获科技进步奖 、2位教师荣获人物奖,其中高亮教授主持的“复杂运营条件下无砟轨道精细分析理论、智能施工与科学维护技术”、蔡国庆教授主持的“湿陷性砂质黄土铁路隧道建造关键技术及应用”和金大龙副教授主持的“泉域软硬交变地层盾构安全高效掘进关键技术”等3项成果荣获一等奖,朱尔玉教授荣获2022年度科技英才人物奖,朱力教授荣获2022年度科技创新青年奖。此外,我院参与成果获科技进步奖获一等奖3项、二等奖5项。
图1 高亮教授团队教师(左6)领奖现场照片
图2 蔡国庆教授团队教师(左7)和金大龙副教授(右5)领奖现场照片
中国交通运输协会科学技术奖(奖励编号“0287”)是经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批准设立,旨在奖励中国交通运输领域科技进步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据悉,2022年度中国交通运输协会科学技术奖共授予科技进步奖312项,其中特等奖5项、一等奖91项、二等奖187项、三等奖29项,授予科技英才人物奖10人、科技创新青年奖47人。我校23项成果荣获2022年度中国交通运输协会科技进步奖 、4位教师荣获人物奖。
附:我院主持获奖成果、人物获奖介绍
1. 成果简介-复杂运营条件下无砟轨道精细分析理论、智能施工与科学维护技术
该项目历经十余年政产学研用联合攻关,创建了多物理场下高速铁路无砟轨道与特殊下部基础、外部复杂运营环境耦合作用的精细化设计理论;提出了“布设-精调-灌注”一体化无砟轨道智能施工技术体系,研制了涵盖运输、铺设、精调、灌注多流程专用大型施工装备;提出了无砟轨道经时损伤长期演变预测方法,研发了无砟轨道修复材料及方法;提出了基于移动脉冲激励、模态识别的无损快速检测方法,建立了多源智能融合的轨道系统服役状态综合监测技术。项目形成标准6项,授权发明专利23项。成果在我国多条时速250公里以上的高铁无砟轨道线路中得到应用,产生经济效益3.0686亿元。经专家评审认为“研究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图1 技术路线
图2 无砟轨道多尺度精细化模型
图3三维坐标驱控的自动测量技术
图4无砟轨道结构表层温度控制智能涂料
图5基于“异常模态”的轨道离缝检测
2. 成果简介-湿陷性砂质黄土铁路隧道建造关键技术及应用
湿陷性砂质黄土地区隧道工程建设中地层沉降控制及施工安全保障是相关技术领域的一大难题。该项目提出了湿陷性砂质黄土铁路隧道非饱和地层水-力耦合特性精准预测方法;创建了湿陷性砂质黄土铁路隧道开挖施工技术;研发了湿陷性砂质黄土铁路隧道基底处理施工技术;构建了湿陷性砂质黄土铁路隧道安全施工智慧管控技术。项目成果先后应用于浩吉铁路阳城隧道、京张高铁新八达隧道、崇礼高铁太子城隧道等。项目成果获2022年度中国交通运输协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形成了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和特色的湿陷性砂质黄土铁路隧道建造关键技术,实现了降低成本、高效施工、安全可靠、节能减排的目标,并形成了该技术领域的突破和创新,为黄土隧道工程建设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撑。
图1 非饱和湿陷性砂质黄土水-力耦合模型
图2 砂质黄土铁路隧道地层沉降变形数值仿真
图3 湿陷性砂质黄土铁路隧道施工安全风险智慧管控体系
3. 成果简介-泉域软硬交变地层盾构安全高效掘进关键技术
本项目以济南泉域地铁1号线、2号线等多个盾构隧道工程为依托,历经多年科研攻关与工程实践,攻克了泉域富水软硬交变地层盾构掘削理论、材料、装备、技术等多方面的难题,开发了盾构群刀分辐梯次化配置和刀盘结构优化增强技术,提出了软硬交变地层盾构刀具群刀随机损伤评价方法,创建了盾构掘进面稳定精准控制方法及掘进模式主动转换技术。成果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6项,软件著作权2项,省部级工法1项,专著2部,标准2部,论文50多篇。经专家组鉴定项目成果总体上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为泉域地层地铁建设提供有力的理论与技术支撑,对山东乃至全国范围泉硬交变复杂富水地层盾构隧道的安全和高效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图1 盾构刀盘群刀梯次化配置和结构增强技术
图2 软硬交互地层刀盘群刀寿命可靠性评估技术
4. 2022年度科技英才人物奖获得者—朱尔玉教授
朱尔玉,工学博士、博士后、博士生导师、二级教授、国际单轨协会(IMA)副主席。现任北京交通大学跨座式单轨交通研发中心主任,国家重点学科—桥梁工程方向责任教授。培养已毕业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超过百人。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共主编或参编教材、著作和规范标准23本。获得专利授权122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和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多项。获得省部级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等多项奖励。获得2022年中国交通运输协会科学技术奖英才奖、2022年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与促进奖—产学研合作创新奖(个人奖)、获得第二十三届中国发明专利优秀奖,获得第二十五届国际发明展览会“发明创业奖-项目奖”金奖。获得2022年度第十一届中国技术市场协会金桥奖—人才奖、2022年度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科学技术奖创新人物人才奖、2022年度北京交通大学突出贡献奖、2020年度北京交通大学优秀教师、2019年度詹天佑铁道科学技术奖-专项奖。朱尔玉教授领导的团队完成的专利成果正在北京市丰台区轨道交通创新基地天轨大世界展厅中进行展出。朱尔玉教授主持完成了“装配式单轨交通系统技术包”专利许可实施并进行转化,创立了“天轨”品牌的多制式单轨交通系统,创始的北交天轨交通技术(北京)有限公司作为北京交通大学所属校办企业,拥有世界领先、中国唯一的单轨交通全套专利技术。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在我国重庆市、芜湖市和韩国大邱市单轨交通中,产生了显著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图 朱尔玉教授
5. 2022年度科技创新青年奖获得者—朱力教授
朱力,男,1986年9月生,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教授。围绕钢-混凝土组合梁的受力机理、计算模型和设计理论开展了一系列系统的研究工作:揭示了不同形式组合梁不同工况下受力机理的演化过程,提出了曲线组合梁考虑多种复杂力学、几何和时变效应的杆系计算模型,确立了曲线组合桥梁体系用于长期爬移分析和瞬时倾覆分析的精细数值模型的建模策略,提出了预应力和非预应力组合梁考虑多种复杂受力效应的应力和位移计算的简化方法;独立出版专著 1 本,授权发明专利 4 项、实用新型 4 项、软件著作 85 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身份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 40 余篇,获 F5000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尖学术论文、中国铁道学会学术活动二等优秀论文;以第一完成人身份获中国交通运输协会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北京市轨道交通协会杰出青年人才奖等,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作为主要人员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多项课题。
图 朱力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