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仲衡院士是我的恩师益友。在他的精心指导下,深圳地铁(以下简称深铁)敢为人先,主导创新了信息化装备,节省了投资。同时,充分利用地铁用地,大规模高强度立体进行综合体物业开发,实现了增收。通过增收节资,使深铁跃居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发展典范之一。为此,施院士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此,讲一些施院士与我鲜人知的往事,缅怀其丰功伟绩,以寄托我的缅怀之情。
事件1:施院士为推广深铁装备国产化和创新经验殚精竭虑
从1998年10月伊始,在深铁经常能够看到施院士身影,作为地铁权威专家为我们主持着各种评审,给予技术指导。2006年3月的一天,施院士来到深铁主持一个技术方案评审会,会后,我去他住处进行了长谈,汇报了深铁装备国产化和自主创新实现了70%的国产化率,特别详细报告了首用信息化技术创新的装备系统创造了地铁装备在运营中“三高、两低、一多”的非凡表现:即信息化、安全和可靠性水平高,投资和运营维护费用低,节能多。
·信息化技术水平高:自主创新了智能收费管理系统(AFC)、综合监控系统、乘客咨询系统、通讯系统、感温光纤系统、气体灭火系统、空调通风和电扶梯的变频节能控制系统、资产管理系统、智能司机培训系统等,并荣获多项发明、实用新型专利和软件著作权。深铁主导自主创新的信息化成套装备系统于2004年12月28日面世,遵循摩尔定律,越晚诞生越先进。
·安全控制水平高:综合监控系统集成火灾预警、隧道感温光纤和气体灭火功能,全面覆盖车站、隧道、设备房等,能在数秒内完成从火灾报警到系统自动处置,首次借助信息化技术避免了火灾烟雾导致的群死群伤危害。
·运营可靠性高:列车运行正点率年均保持在 99.9%以上。
·装备投资最低:深铁一期车辆和机电设备每公里平均建设投资1.38亿元,相比进口节省1.7 亿元。
·装备维护费用低:装备故障率低,维修量少,备品备件多为国产,且国产软件升级免费。
·节能最多:深铁率先在 220 台电扶梯应用全变频控制技术,节能10-30%;在空调和风机系统创新应用变频控制技术,节电 60-70%。
施院士听完汇报后讲道:你主导深铁装备国产化和自主创新做得非常好,创新应用信息化技术是特色。而且,国产化和自主创新的装备已经运营一年多了,可靠性得到了运营检验,已证明是成功的。你最好写一本书,提炼深铁一期工程装备系统创新的经验。
我欣然接受了提议,主导与铁道科学研究院的专家们一起编著了《地铁智能化装备的研究和实践》一书,2007年由中国铁道出版社出版。施院士为该书作序,并认为该书偏理论,建议对装备系统的创新做法,再写一些文章发表在《都市快轨交通》,方便大家借鉴。我先后写了数篇文章,经施院士亲自指导、修改和把关后,刊登在《都市轨道交通》上。例如《发展绿色新交通体系初探》《深圳地铁装备系统的国产化创新》《地铁一期工程创新节能技术》《用户主导地铁节能技术的创新实践和综合效果》《地铁装备创新与重大创装备创新的理论研究》《用户主导创新成就深圳地铁装备和运营服务国际领先》《中低速磁悬浮交通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分析》《中低速磁浮技术技术引领绿色交通》等。
在施院士的大力宣传下,深铁装备国产化和自主创新引起了上层的高度重视。2008年5月6日,人民日报受批示派资深记者采访深圳地铁集团,我接待并介绍相关做法与经验,采访内容于2008年5月12日发表,标题 “深圳地铁领跑国产化”。此后,《人民论坛》(2009年第27期)发表《深圳地铁创新模式探论》介绍深铁装备系统创新做法。2012年,施院士在北京交大组织工程院资深院士听取我关于深铁装备创新汇报,会议肯定创新效果与做法。会后,施院士让我撰写文章发给新创刊的《城市轨道交通》,2013 年第二期发表《解决重大科技创新产品的应用和推广探讨》。
事件2:施院士助力深圳地铁“轨道+物业”模式走向世界
2023年8月4日,深圳商报报道:2022年,深圳地铁案例被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英文缩写:OECD)纳入《G20/OECD政策工具:动员融资机制以加强经济复苏期间地域和城市基础设施融资》报告。作为唯一入选的中国方案,标志深圳地铁的“轨道+物业”的发展模式具有了全球影响力,成为世界学习的样板。
唯一被《G20/OECD政策工具》主动吸纳的深铁案例,是中国城轨交通国际领先的证明。然而,不为人知的是,这件事的源头与施院士有直接关系。
事情从1998年11月说起, 我调入深铁仅一个月,主动组织设计单位做了将一期工程竹子林23公顷车辆段加上盖开发的方案,但因竹子林距离红树林自然保护区近等原因流产。从此,我一直思考着如何突破地铁上盖和地下物业开发。
深铁经常邀请许多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学者,为我们进行技术把脉。因此,我有幸1998年底就结识了施院士,我感觉施院士非常和善可亲,没有大专家的架子,也非常乐意解答我这个地铁新兵提出的任何问题,并且能够给出应该努力的方向,还中肯地给出具体指导意见和建议。从此,我经常向施院士讨教地铁上盖物业和地下空间开发思考中遇到的问题,每次他都非常耐心地分析和解惑,特别是详细讲解了港铁、东京地铁的一些做法,也谈了国内地铁没有持续下去的例子等。施仲衡院士说:“你能主动思考地铁盈利发展是件大好事,值得肯定。但是,这件事做起来非常困难,涉及到方方面面,包括固有思维、认知、规划、投资、技术标准以及政策等。万事皆有可能,事在人为,不要被困难吓倒,深圳是改开放的窗口,深铁一期工程是一张白纸,是做大事得天独厚的条件和优势,你有想法就可以大胆去尝试,我会支持你。”他特别强调,必须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会遇到难以想象的各种阻力,但办法总比困难多,总会有办法克服困难。
施院士建议我将实现地铁盈利的想法写成文章,在《地铁与轻轨》上发表。我感激地接受了提议,2003年初写了《完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市场化模式》首稿,历时三个月时间,在施院士亲自指导下,反复修改了3轮,施院士还征求了李京文院士的意见。李院士讲,该文涉及地铁价值链,有思想有创意。施院士将文章刊登在了他主办的《地铁于轻轨》2003年5月刊的头版头条。
功夫不负有心人,2006年,张晓莉出任了深铁董事长,在找我了解情况时,我汇报了开发上盖和地下空间的想法。她关注过香港地铁物业开发情况,深铁也要做上盖物业。进而,她对领导班子重新分工,给我增加了分管世界至深圳机场1号线延长线的全面建设新任务。当时,只有该线上盖开发的潜力最大。俗话说,机会是给有准备人的,张董给了我主导上盖物业开发的机会,我深知机不可失失不再来,立即把相关工程开了天窗,千方百计争取了三个月的窗口期。我让设计方加班加点做了前海车辆段上盖的地基地基设计方案,加进了前海车辆段地基施工标书文件中,中标单位开始了车辆段包括上盖物业的地基施工,就这样为140万平米的上盖物业开发打下了基础。同时,还开启了深铁第一个车站上盖物业(深大站)高强度开发的突破工作,我斗胆提出了在深大站1万平方红线上建设40万平方米的上盖物开发方案,由于种种原因,最后,市规划局首次破例批准了深大站10万平方米的车站上盖物业许可。
我能够抓住稍纵即逝的为深铁上盖物业开发打基础的历史机遇,要特别感激施院士对我尝试深铁开发上盖的想法的鼓励、鼎力支持和指导,并以写作的形式进行了事先的深度思考。否则,我不可能果敢决策。从我的角度认为,施院士在深铁“轨道+物业”起步时,发挥了第一军师和画龙点睛的关键引路作用。此后,在深铁历届领导班子和员工的前仆后继的努力下,在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历时近20年艰苦奋斗,不断发扬光大,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的地铁上盖物业,取得了可观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从而,赢得了2022年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将深圳地铁“轨道+物业”的案例纳入了政策工具向全球发布,将“中国方案”推向了世界。
需要特别说明:主导创新实践是一种创造,写成文章和书是在理论方面更高层次的创作,我写的上述文章和书籍,是施院士的提议和亲自修改文稿并把关,以及他的敬业精神给了我动力,才使我能坚持在繁忙的工作之余,用业余时间思考完成了写作。由于我水平有限,文章得到了院士的指导和把关,因此,文章中凝聚着施院士的智慧和心血。所以,列出文章题目,以表达见文如见人的缅怀之情。
事件3:施院士支持深铁中低速磁浮技术创新应用
我负责深铁三期8号线要创新应用自主创新的中低速磁浮技术,得到施院士鼎力支持。他首先说服了业界的绝大多数院士和专家接纳深铁首先创新应用中低速磁浮技术。虽然深铁8号线没能如愿,但是,施院士亲自邀请了七位中科院和工程院院士参加评审会,对我主导研究的8号采用中低速磁浮技术与轮轨技术的经济技术比较等五项专题的评审,给予了肯定评价。这些专题研究成果和院士的评价意见,支持了北京磁浮S1线和长沙中低速磁浮线项目的决策。因此,施院士为我国自主创新应用中低速磁浮技术立了头功。
事件4:施院士推动深铁5号线车型选型优化
施院士采纳了我的建议,在他主持的深铁5号线初步设计评审时,将工可研中采用B型车改成了A型车。目前,5号线是深铁客流强度最大的一条线。这体现了施院士的远见。
事件5:施院士探讨地铁灵活编组运营方案
施院士与我探讨了在地铁高峰时段采用大编组6节或8节列车运营,平峰时段采用小编组3节、2节或1节列车灵活编组运营的方案,以解决运营客流不足时的低效率问题。事后,施院士亲自在许多公开会议上号召行业考虑上述方案,但遇到了巨大阻力,没能实施。目前看,全国地铁绝大部分运营线路,客流强度不足0.5,运营效率太低。如果响应了当时施院士的号召,就可以避免这种运营低效率的出现。
事件6:施院士指导深铁院士工作站项目研究
施院士作为首个广东省深圳市地铁集团节能减排技术研发院士工作站的三位驻站院士之一,指导和参加了我主导的三个研究项目:3000伏供电、列车灵活编组运营、列车再生制动回收,与西南交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等单位共同完成。
作者简介:简炼,1959年1月出生,深圳市地铁集团有限公司原副总经理、教授级高级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