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悉施仲衡院士驾鹤西去,我不禁回想和他相处的日子,那一幕幕又在我眼前出现——
1954年7月底,我班按教学计划在山东济南千佛山下进行测量实习,当时施院士是唐山铁道学院桥隧系助教,临时抽调担任我班测量实习的指导老师,而我是桥隧系52级团支书,所以经常在一起讨论实习中的学习、安全、生活等问题。测量实习的主要内容为地形和铁路曲线测量以及平差计算等。因为施老师年龄和我们学生相差不大,且他也不是测量专业老师,所以我们师生之间相处非常融洽,真是教学相长。
6年之后我们再次相逢,当时施老师已从苏联留学回来,在唐山铁道学院桥隧系担任地下铁道方面的教学工作,我也被调到北京铁道学院铁道建筑系从事与之相同的教学工作。那时他是有真材实学的“洋博士”,而我只是未见过地铁的“土包子”,所以经常到唐山向他请教有关教学方面的问题。例如,如何编写本科生地下铁道毕业设计指导书等,他总是无私地倾囊相助,给我极大帮助,并送我一本他为本科生编写的地下铁道讲义,使我也能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为北京地铁建设培养了一批骨干(如:北京城建集团的王新杰、贺长俊等),这其中离不开施老师的教诲。
1965年,施老师被调到北京地铁工程局担任科研所所长,由于他从事的工作保密等级较高,不允许与局外人接触,我们的联系中断了,直到1985年他担任中国地铁工程咨询公司总工程师后才又联系上,我也改称他为施总,之后我们就有了更多的交流和合作,我们之间似乎也从师生关系变为朋友关系。我第一次在他直接领导下参加地铁设计咨询工作是1986年参加上海地铁1号线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评审工作,他是评审专家组副组长,我是土建组成员,评审工作历时1周,共提出有关客流预测、车站设置和施工方法等方面10个问题,为完善上海地铁1号线建设起到较好的作用,为我国地铁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评审工作树立了样板。
在一段相当长的时期里,我有幸在施总的直接领导下开展工作,朝夕相处,友情日深。那是1993年8月。施总受广州地铁公司领导的邀请和上海地铁王振信总工程师、铁道部通号院杨家齐总工程师组建广州地铁1号线初步设计监理部时,他邀请我担任常驻监理部的土建组副组长,负责组织部内、外专家对土建部分的初步设计进行审查、提出书面的监理意见,经施总监审查签字确认后,提交与监导设计单位按监理意见完善初步设计。在此期间有两件事特别值得回忆:
其一,我参与了由施总牵头负责、依照国际条款进行的区间隧道盾构施工的国际招标工作,当时有日本、德国等6个国家9个联营体参加投标,共有包括监理部的专家在内的国内外十余位评标专家和地铁公司盾构处的领导集中在广州进行评标工作,主要是审阅各投标单位用英文撰写的投标资料,包括商务部分、技术部分和报价。我和铁道部隧道工程局叶翼先副总工程师负责审阅日本青木公司投标资料中技术部分的文件,随后提出评审意见和需要进一步澄清的问题。这就需要评标专家能看懂英文投标资料,才能看出所存在的问题,对我来说有一定的难度,除了和叶总经常讨论外,还多次请教英文程度较高的王振信总和施总。投标单位补充澄清问题的资料后,施总组织两轮评审会最后决定日本青木公司中标。后来我还跟随施总去日本考察青木公司的盾构制造情况以及在盾构施工过程中参加盾构切桩和车站端头井加固等问题的技术讨论和咨询。
其二,广州地铁1号线公园前站至体育中心站10个区间隧道原计划采用盾构法施工,但根据日本青木公司盾构掘进的速度可能无法按规定日期建成通车,所以施总让我和叶翼先研究是否可以将这些区间隧道改为浅埋暗挖法施工。随后,我们进行沿线踏勘,了解沿线的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地面建筑物和地下管线路情况、有无施工竖井设置的位置等,最后提出烈士陵园站至体育中心站4个区可以采用浅埋暗挖法施工,这样不仅可以满足总体策划的工期要求,还可节省投资(粗略估计约2亿元),论证报告经施总修改完善后上报市政府审批,此时已到大年三十,施总和我等一行人才回家过年。
1994年,施总率领我和周庆瑞等7人奔赴重庆,研究该市跨座式单轨交通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修改,以及参加由中国工程咨询公司组织的评审工作。在建设过程中又多次跟随施总去养马河单轨梁制造厂研究单轨梁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到西南交大参观单轨梁承载力试验过程,并提出试验中尚需注意之处。随后,我也被聘为重庆市轨道交通专家组专家,继续去重庆研究其他线路建设中发生的问题。
1995年,因地铁造价太高,国务院曾发文宣布暂停地铁建设项目的批审。施总认为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交通拥堵问题日益严重,地铁肯定是要继续修建的,因此,如何降低地铁造价是保证地铁建设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于是,他联系北京交大联合向工程院申请将该课题列为“主动咨询”项目,研究内容包括:线路规划与设计标准的研究等12项。该课题于2001年5月获工程院批准,研究组成员包括杨家齐、张弥、沈子均等12人,参加单位包括北京城建院、北京地铁公司、上海地铁公司等10家单位。历时2年项目组完成了全部预定的研究内容,并编撰了70余万字的“降低地铁工程造价及工程建设管理等若干问题的研究”的报告,并于2003年6月3日经中国工程院上报国务院,2003年6月21日国务院温总理对此报告作了亲笔批示:“……对基本建设具有普遍意义”。
1996年,施总觉得地铁涉及面广,且各项技术都在日新月异变化,1958年唐山铁道学院出版的纳乌莫夫编写的《地下铁道》已不能满足我国当代地铁建设的需要,他决定重新编写一本能反映我国地铁建设经验又包含当代国际地铁建设新技术的专著《地下铁道设计与施工》。于是,他组织北京城建院的有关专家和我分工撰写,并让我和北京城建院总工程师沈子均协助他进行统稿,力求全书风格一致,内容协调,最后由施总亲自定稿。该书于1997年4月正式出版发行,第一次印刷了3000冊,很快就售完,2003年又印刷了3000冊。其后鉴于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地铁建设采用了很多新技术,积累了很多新经验,同时《地铁设计规范》又出了第2版,为本书修编提供了更丰富素材。施总又让我和其他专家对本书进行修编,并于2006年5月正式出版发行《地下铁道设计与施工》第2版。
2000年,我向校领导建议聘请施院士为北方交通大学兼职教授并担任城市轨道交通研究中心主任。11月,施院士正式到校任职,他的主要任务是做好学科建设、培养人材、科学研究。他前后共培养博士生22名,合作研究博士后9名。我的主要任务是作为副导师协助施院士指导研究生的学习、科学试验、论文撰写工作。
70年来的教诲和友情我始终不能忘怀,施院士诲人不倦、严谨治学、严于律己、宽于待人的精神一直是我学习的楷模。以上絮叨不足以表达我对施院士思念之情。
——张弥
作者简介:张弥,北京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轨道交通指挥部专家委员会土建组组长、南京、重庆、苏州、昆明等城市轨道交通专家委员会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