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中国】抗震铸基育桃李,匠心筑梦强国魂
发布时间:2025-10-20 阅读次数:36次

抗震铸基育桃李,匠心筑梦强国魂

——记北京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教授、原副院长张鸿儒

个人简介:

张鸿儒,男,北京交通大学博士生导师,本科至博士均毕业于同济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教授,中国建筑学会地基基础分会常务理事,中国振动工程学会土动力学分会常务理事,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第8~10届常务理事、第11届名誉理事,中国《土木工程学报》编委、《岩土工程学报》编委。主持或参与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铁道部和企业合作课题等各类科研项目20余项。曾获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2007年至2016年任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副院长。

 

初心如磐:以家国情怀铸就人生坐标

  1978年,恢复高考的号角划破时代长空,张教授的人生轨迹在此刻与国家命运同频共振。他挥去世俗对热门专业的蜂拥,将功利的砝码搁置于岁月河岸,只凭着“国之所需即心之所向”的素朴热望,少年的足音便循着时代的召唤,叩响同济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的门环。这个用理想淬火的选择从此长成四十年岁月里不曾弯曲的坐标,在图纸与钢筋的经纬间,丈量着初心的刻度。

  1982年本科毕业的他服从分配至山东矿业大学基建处工作。两年后,基建处的红章尚未盖暖,教书育人的热望已在心底破土。他逆着分配的潮流重返校园深造,斩获硕博双学位。1991年,张教授走进北京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从博士后到博导,他终于站上那方三尺讲台,成为知识的播种者、真理的传灯人。

  作为师者,张教授坚信“国之所需即教之所向”。课堂上,他总将专业知识与国家发展实景交织:哪些方面我们领先,何处仍需突破“卡脖子”困境,他一一拆解分明。作为师者,张教授始终以行动为尺,在时光里刻下为人师表的模样。实验室的晨光中,他校准仪器的微毫偏差;深夜的台灯下,他批注论文的字句深浅。他用严谨与热忱,在学生心里种下认真的种子。

 

匠心报国:科研与管理的双重担当

  当讲台的粉笔灰与实验室的粉尘在岁月里交融,那份“国之所需即心之所向”的初心,早已从填报志愿时的素朴热望,生长为深耕科研、勇担管理的坚实步履。

  自踏入交大校门,张教授深耕土动力学、岩土工程抗震领域,以毕生心血将论文写在了祖国的大地上。早年编程时,一个变量字母的疏漏,让他在机房熬了两个多月。屏幕的光映着鬓角的汗,终在千万行代码中揪出那只“虫”。难题要么藏在方向里,要么躲在细节中。他的这份较真,让成果一次次扎根实际工程,为国家基建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抗震防线”。

  2007至2016年,担任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副院长的九年里,他既是科研尖兵,亦是学院领航人。他主张根据国家发展战略调整教学内容,让学生既懂传统技术,又能驾驭新技术。管理中,张院长格外注重公平正义与价值观引导:学院是立德树人的前线,管理既要规范,更要让学生感受到正向的力量。

  从少年时叩响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门环的理想,到如今为国家基建安全筑牢理论与实践的双重防线,他始终以初心为原点,在科研与管理的经纬上,画出比任何图纸都更清晰的人生坐标。

 

薪火相传:对新时代后辈的殷切期许

  那些在讲台播下的种子、在科研中淬炼的较真、在管理里坚守的标尺,早已顺着时光的脉络,长成了一片更广阔的森林。

  谈到学生,张教授的眼里总泛起柔光。学生李志强成了交通部的安全卫士,带着老师严谨如测绳的劲头援疆建功,二等功的光,暖了千里运输线;白顺果带幼女读博时,实验室凌晨的灯总为她亮着,用半程时间交出的成果,正应了那句“科研不看快慢看扎实”。还有更多散布在基建一线的身影,都在诠释着“青出于蓝”的深意。张教授“国之所需即行之所向”的初心,正通过后辈们的脚步,踩出更绵长的强国路径。

  对青年教师,张教授的叮嘱带着工科人的实在。他说,青年教师首先得提高个人能力,打铁还需自身硬,专业硬了,才能给学生钻开知识的硬壳。其次,要与时俱进,让课堂永远跟着时代跑。他自己便是范本,每次授课前都会将最新的学科成果加进教学内容。最后,面对不同学生,得学会因材施教,让每个种子都能找到破土的方向。

  而对青年学子,他的期许里藏着走过的路:要做终身学习的行者,别让知识体系成了过时的图纸;要做敢于创新的闯将,在“卡脖子”领域勘测出新路标;要做直面竞争的勇者,把压力锻造成工程里最坚韧的钢筋。

  从当年那个叩响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门环的少年,到如今看着后辈们奔赴山海的师者,他深知:真正的传承从不是复刻,而是让“国之所需即心之所向”的初心,在每一代人的坐标里,都能画出更壮阔的轨迹。

 

结语

  钢筋水泥筑就的基建是国家的骨架,而像张教授这样的师者,则是骨架里的“钢筋”。他以科研为锤,敲打出抗震的基石;以育人为火,淬炼出强国的栋梁;以报国为墨,书写着 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赤诚。从青涩学子到交大园的白发先生,张教授让个人理想与国家命运同频,让专业所长与时代需求共振。在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历史进程中,在从教育大国迈向教育强国过程中,正是因为有张教授这样的教育大家才让我们的步伐铿锵有力。